Archive for October, 2007

一个翻译的日记(四)

Saturday, October 20th, 2007

  (连载于:http://bbs.arsenal.com.cn/viewthread.php?tid=138245&extra=page%3D1)  

2月1日,星期五

1月26日是澳洲国庆节,照例是长周末,许多人星期五就开始休假,因此康复中心医生对云的家访也推到了这个周五。

上周日,几位许久没见的老朋友来家里小聚。这些朋友虽然每年可能只见一,两面,但都是一些挚友,有大学时的同学,有在北京工作单位的好朋友,有独自一人飘洋过海时认识的知交… 每次相聚,都感到世界之小,似乎在人生的道路上,随时会有碰到熟人的可能,特别是这次,与云又一次在生活的道路上相遇之后。

这次聚会时,见到当初第一次来澳州做访问学者时认识的一对夫妇,自然又问起了我们当时的另一个好朋友的情况,两位摇着头,十分感叹,他们与他也完全失去了联系,听后,心中很不是滋味。

第一次出国,是在悉尼附近的一个海滨城市中唯一的一座大学作了半年的访问学者,与当时学校仅有的两位中国留学生结为好友。其中一位是聚会席间的那个丈夫,而另一位就是我们谈到的那个朋友 。

两位早期的留学生都相当聪明,在短短几个月的接触中,与他们交谈的种种收获,对我后来的侨居生活有很大的帮助。

谈到的那位朋友,当时是一个相当出色的年轻人,仪表堂堂,聪明过人,而且善解人意,因此在我们周围的澳洲朋友,中国朋友和一些东南亚留学生中,相当有人缘。比较以前自己在学校或工作单位接触的许多人来说,这位可以称为是当时中国年轻人中的佼佼者,自己对他也是十分欣赏。

在留学人员中,他似乎一直是在“领导时代新潮流”,无论是在“定居”热,还是在“下海”潮中。

可惜的是,现在居然成了我的好友中,第一个输给生活的人,输给了澳洲的Casino – 澳洲的赌场…

今天的翻译是在西区的那个社区心理诊所,翻译的双方是一个印度的心理医生和一位因赌博得了精神分裂症的男子…

因此,不禁想到了假日聚会上的谈话,想到了那位当时风华正茂,有着美丽前程的朋友,想到此时他究竟在哪里,究竟变成了什么样子?

在替他翻译的那位精神分裂症男子的脸上,我看到了我们那位朋友的影子…

由戈尔想到澳洲大选

Tuesday, October 16th, 2007

自己写博客时,总是觉得有些自言自语,因为留言者很少,所以一旦有留言,就有些受宠若惊,无论是赞扬还是不屑,都会认真拜读,也多半会回复。

看了网友在昨天的关于戈尔的博客后留言,深有同感,于是在回复中又开始罗嗦,后来越写越长,所以决定发了上来。

正如网友SW所说,那次戈尔的落选让我们看到了在我们这些人眼中“已经很民主的制度被亵渎的一幕。”

戈尔因此决定远离政界,这位网友说在他眼中,戈尔“已经是一个勇敢的人”,戈尔的确已经是一个很勇敢的人了,但他再勇敢,也不会是那些善于左右大众,亵渎民主政客的对手,任何诚实厚道的人,如果亲身经历了那种无可奈何的失败,可能也会做出与戈尔同样的决定?

记得澳洲工党前一次与贺华德的民主党竞选失败时,人们得出结论:当时的工党领袖比兹利太诚实,太过好人!其实,我觉得当时工党为了迎合大众,旗帜不够鲜明,像美国的民主党一样,为了拉靠右的选票,迎合布什的政策,结果两边都不讨好,因为作为左派,你是再右也右不过右派的!

亲身经历过几次澳洲的大选后,政治头脑简单的我,得出一个很简单的结论:极右派比较坏,为私利不择手段;而极左派比较傻,有时太忘我,为了树木和动物,忘掉了人类自己…

在享受民主制度的同时,也亲眼看到了民主制度是如何被亵渎的。

其实澳洲比美国在捍卫民主制度的标记-大选上,还好一些,因为在这里,参加大选是法定的,而且都安排在休息日,所以选举结果应该还能显示“民意”?当然也会显示民意中的愚昧…

而美国选举日是工作日,而且是否参加选举,也没有法律约束,这样就有不少人不参加选举,或是不能参加选举,比如许多职位较低的工薪阶层无法请假等,而且对参加选举还设置了有一些苛刻的条件,比如要求有3个带照片的,显示身份的证明等,还经常出现过阻止黑人选举的行为…

所以,在全世界70%的人反对的情况下,美国人还会让小布什连任,只要通过一些简单的手段,亵渎美国的民主看来也不是太难?

身在澳洲,深感幸亏贺华德不是小布什,否则这个比小布什能力强百倍的茅坑里的石头,不知会给世界带来些什么?不过,话又说回来了,他总不至于像小布什一样,内外搞得如此不可收拾。

这几年,跟着小布什亦步亦趋的贺华德已经连任4届,成为澳洲历史上任职第二长的总理,从中不仅看出他的精明,看出他为达目的的不择手段,也看出这位典型的右派,说谎不脸红的本事。

第一次连任竞选时,针对当时大部分澳洲公民对他们打算推行的GST(消费和服务税)的不满和担忧,贺说了一句名言:“Never Ever GST – 永远,永远也不会实行GST!”;但当选没多久,就毫不留情地,全面推行了GST!

以前在中国,从来不关心政治,到了澳洲,才发现在两党轮流执政的国家,政治关乎我们每个人的利益,两党的不同政策,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生活,所以越来越注意大选结果,因此也变得越来越左!

比如作为学生第一次来澳州时,那时没有选举权,但因为执政多年的工党将澳洲打理成一个当时对我们这些中国学生来说,更接近社会主义的,相当和谐的一个社会,而对这个左派政党很有好感。

而当时贺华德竞选的主要口号就是攻击澳洲当时世界上最好的公费医疗制度(现在可能还是最好的,尽管贺华德当政以来从没有间断过对这个制度的消弱)!

而这个GST彻底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一年之内,我们公司所在的那条街上至少有30%的小生意倒闭或易手,而其中有不少是经营几十年的服务性行业。因为澳洲人口较少,市场小,所以服务行业,是澳洲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但沉重而繁杂的GST搞垮了许多小生意!

GST也允许进口产品,挤垮了本来就不多的,澳洲当地的轻工业。呵呵,中国乘虚而入,比如在我们从事的电器行业,打响了当时刚刚兴起的DVD的商业大战,直至中国的有关产品彻底垄断澳洲市场!

又有些跑题了,还是接着来谈第二次连任选举贺华德搞了什么鬼吧!

就在大选的前几天,眼看工党占上风时,贺华德制造了一个“难民船事件”,用一船的“恐怖分子”,把保守的澳大利亚选民吓到了他的自由党一方!

 第三次,抓住前两年,为了促进消费,政府搞了上万元的“第一次建房买房补贴”,引起了连续两年的购房热,许多人超负荷贷款,因此一但贷款利率稍一提高,就会有为数不少的贷款者陷入经济困境,眼看利率将上涨,许多人忧心忡忡,针对这点,贺华德居然胡说什么:工党上台,利率一定会上涨(这点不假,因为无论当时谁上台,利率都会上涨,这东西不是一个国家的某一个政党可以控制的),但可笑的是,就因为这一无稽之谈,贺华德再次连任!

自打他这次上任后,澳洲的银行利率已经上涨了8次!

前天,贺华德宣布了这次大选日期,也许这次贺华德应该没有什么新招数了?

因为他的对手,比他年轻近20岁的工党领袖陆克文旗帜鲜明,反对和华德的自由党追随小布什的国际政策,国内也把重点放在提高国民教育等关键问题上,而且他不仅辩才了得,且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上次胡锦涛来访,他突然用相当标准的普通话致了欢迎词,大大地出了风头,而且看来也深得人心,特别是年轻一代的赞同,据统计,18-25岁的选民中,80%因为他而支持工党!当然其他年龄阶层工党的支持率也压到自由党。

说这次贺华德没戏,是因为他目前有些内外交困,他还面临党内接班人的挑战,自由党目前党内分为两派,有一个问题,让选自由党的人很为难:这次选举,如果贺华德赢了,他也要退休了,他的党内对手财长卡斯特罗将会继位,这就让支持自由党,但反对卡斯特罗的那些人很有些不情愿…

但看来贺华德毕竟是茅坑里的石头,相当顽固而老奸巨滑,昨天提出了“5年内减税340亿澳元”的竞选允诺,尽管大家知道这340亿的减税,可能一大半都便宜了那些占1%人口的有钱人,但根据以往的三次经验,对澳州选民的辨别能力,还是有些担心!

还有一个多月,希望这次贺华德真的没戏,然后再继续希望美国下次的民主选举,也能改朝换代!

一个翻译的日记(二,三)

Sunday, October 14th, 2007

  (连载于:http://bbs.arsenal.com.cn/viewthread.php?tid=138245&extra=page%3D1)  

(二) 

1月23日,星期三

今天在附近的社区健康中心做翻译,病人是一个来澳州不久的小男孩,看牙。刚刚7,8岁,换好的新牙居然蛀得乱七八糟。那个年轻的实习牙医一边检查,一边摇头 。

牙科的翻译是最多的,可能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或水土的原因,还是基因问题,牙齿健康比当地人差得很远。但像这个小孩子这样糟糕的情况,我也是第一次看见。

我最怕牙医了,虽然知道定期检查和清洗牙齿的重要,但来澳州后,就看过一次牙医,因此很佩服这个小男孩,在牙医的各类器械的折磨之下,居然只是不时地闭眼做痛苦状,而没有叫喊和哭闹。而孩子妈妈的心痛却完全流于言表。

想起了儿子小时候看牙医时自己的心情,对这位年轻的妈妈给予无限的同情。 

翻译之后,在附近一位上海师傅新开的餐馆吃了碗面,这为陈师傅原来在旁边的另一个餐馆做大厨,因为喜欢他做的几样炒菜和各类汤面,所以成了他的常客,在他告知他自己盘下了一家餐馆后,自然要常来捧场。

要了一碗自己最喜欢的海鲜汤粉,仔细品尝间,不由得想起了上个星期与云的邂逅相遇,想起了文革中,在我们家一起吃面的情景….

也许看了我1月19日的日记,人们会猜想:那个“云”,一定是你的梦中情人?

现实生活中,的确很多人都会有自己的梦中情人,我有吗?答案似乎也是肯定的。

但“云”不是,不过用“青梅竹马”这个美妙的成语,来描述我们两个的关系,好像还沾点儿边儿?

还有另一个不怎么美妙的成语“冤家路窄”,也好像可以用来总结我们两人在前半生的,种种的擦肩而过?

曾经几乎是一起度过的20多年的过去,在一篇日记中难以表述,而近20多年来的心情更是一语难尽,只好暂时在这里打住,先记录一下那次翻译生活中的巧遇,以免时间长了,即便是激动人心的场面,在我这种健忘的脑子里,也会成为过眼烟云。

说实在的,因为这次巧遇,才会开始写日记。而那篇日记实际上是自己一生中,第5次心血来潮写日记的第一篇。虽然许久以来,因为翻译生涯的多彩,一直有重新开始日记的打算。

“云”似乎没有认出我?难道说这20年沧桑,我变得那么厉害?不会吧?刚才自己还在为被洋人看得年轻了一半儿得意呢,难道他….

这时,彼得开始向他们两口子用英语介绍自己,以及家访的目的和理疗的安排,我赶紧掩饰自己的惊异,逐句将彼得的话翻译出来,“云”没有说话,连连点头,面部露出自己再熟悉不过的笑容!

这时,“Lin”有些无奈地解释道:“我先生以前英语很好,但现在不仅无法表达自己,因为失忆,好像英语也听不大懂了…”

小学六年级时,我随父母从上海到天津,因为不论在哪个时期,上海总是领导着中国大陆时尚的新潮流,因此当我身背小红皮书包,脚踏一双时髦的红皮鞋出现在班里那群相当“土气”的,十来岁的天津孩子面前时,不知他们当时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但我却因后排座位上一个男生怪腔怪调的“好洋气哟!”的一句话,引起全班的哄堂大笑而觉得十分尴尬!

说实在,当时不知“洋气”是什么意思,但一直觉得不是一句好话,加上自己的上海口音经常引得其他同学发笑,因此失去了许多的自信,心里对那位经常领头取笑的男生真的有些怀恨在心。记得一次下课铃声响起来后,坐在后排的那位男生兴冲冲地背起书包往门口冲出来,而自己在背书包时,有意无意地在他快到我的课桌前时,就小红皮包一抡,正正当当地打在了他的胸前,他捂着胸脯做出的那副痛苦的怪样子,至今想起来还会觉得可笑。

长大后,在一次回忆往事时,那位男生(读者也一定猜到是谁了)说,其实当时大家只是很有些“惊艳”而已…

但自己却因此从小学起,就开始讨厌起他的那些“诙谐”…

===========================================

(三) 

1月23日,星期三

云的父母是大学的教职员工,而当时大学的附中被列为省教改重点,还安排了一批因为省会的搬迁,父母不在天津的省市委干部子弟在附中就读,我和云就又进了同一所学校,还居然又分在了同一个班!

云在初中时,他的曾令我生厌的诙谐,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因为有了土壤,用现在的话说,因为他拥有了规模不大不小的一群“扇子”,多半都是一些爱笑的女生。虽然自己始终没有承认也是其中一员,但坐在他前面一排,每当他在课堂上跟老师打趣,出语惊人,引起哄堂大笑时,就会忍不住转过身,瞅他一眼,而几乎每次,他都会冲着我伸一下舌头,然后脸上露出和今天一样的微笑,只不过那时,在他那一对经常眯缝着的小眼睛的眼缝中,露出的是许多的淘气,而今天,却充满了困惑。

那困惑的眼神,让我一阵心酸,看着这位从小学到工作单位,不知为什么,始终近在咫尺的老朋友,说话的声音也突然有些嘶哑,赶紧说声对不起,并掩饰性地咳嗽了一下。

彼得开始询问云的基本情况,并开始在填写表格,他的太太替他一一作答。

原来他们是一年多前,从加拿大渥太华移居墨尔本的,出事前,云在一所大学搞研究。

断断续续,从对话中了解到云是在半年前,随美国来的一个能源公司的代表团,从堪培拉开会回来出了车祸,当时不省人事十多天,腿部作了两次手术,虽然仍然行走不便,但据彼得说,康复中心认为愈后不会有什么问题,只是车祸后,脑部受伤导致失忆,恢复较慢,以前的许多事情都记不起来…

说话间,“Lin”不停地抹着眼泪,引得我一阵阵心酸。

做翻译2,3年来,在这点上始终无法十分专业,经常会被病人或受害者,或困难中的同胞的叙述,搞的眼圈发红,这次面对云,更有些控制不住,带着颤音的翻译好几次让彼得朝我投来同情的目光,问道:“Are you alright?”,只好掩饰说:“Hay fever…”,将鼻涕眼泪统统归于花粉症的作怪!

心神恍忽地完成了一个半小时的翻译,觉得自己这次很不称职,连声向彼得,云及他的太太道歉,说今天的花粉症来得突然,很不好意思没有尽到责任。

也许他们都看出了我的“花粉症”发作的十分“及时”,看透了我得的是心肠软的毛病,云的太太和彼得居然连声夸奖我翻译的好,并声明下次家访一定会指名要我再来。

翻译公司派翻译一般都是随机的,轮到谁在这个区域,碰到谁有时间,就将工作派给谁,所以同一个客户每次的翻译多半都不同。

不过有些客户会指名要某一个翻译,或者是因为换翻译对工作不利,或者是双方都比较满意某一个翻译等,这种情况是翻译公司最喜欢的,因为这样其他翻译公司就不会将客户抢走,而且对他们来说也很省事,不用每次都重新安排。

我很喜欢兼职的翻译工作,工作时间自由,工作对象形形色色,每个人的身后都有一堆故事,而且在完成工作的同时,还会得到一种给予别人帮助后的满足。当然,呵呵,收入也还算过得去。

翻译双方都需要帮助,尤其是面对这些英语不好的同胞,一般都会让我产生许多的同情,加上可能经常会和他们一起眼圈发红,所以我的固定客户比较多,有一个心理治疗诊所,恨不得所有的翻译工作都希望我去做…

这次,我当然一口应承,告诉他们下个星期,我一定再来。

道别时,云对我点头微笑,眼神中流露出了一种熟悉的亲切…

戈尔-诺贝尔和奥斯卡得主

Sunday, October 14th, 2007

昨天在电视上看到戈尔荣获诺贝尔和平奖,在他的电影荣获奥斯卡后,又赢诺贝尔,真的让人高兴!他可能是同时荣获这两个世界上最高荣誉的奖项的第一人?没有搜索,也可能只是自己这种孤陋寡闻的人知道的第一个人?

但他是曾经的美国副总统赢此两项大奖的第一人,应该没有错?

在凤凰卫视的这项新闻之后,还播放了小布什满面笑容的祝贺,当然肯定是情不由衷地祝贺!

新闻之后,十分的感叹:当年戈尔和小布什竞选总统时,美国人怎么了?放着一位和平,环保的卫士不选,放着一位理解现代媒体,创导互联网的现代派领袖不选,却将这位美国人也承认有点缺脑子的,几年来把世界搅得一塌糊涂的小布什推上了一个如此重要的职位,给了他如此大的权利,以至他一投手即会牵动整个地球!

“八年了,别提它了!”- 怎么觉得有点和智取威虎山的小常宝一样,只盼深山出太阳!

一个翻译的日记(一)

Wednesday, October 10th, 2007

  (连载于:http://bbs.arsenal.com.cn/viewthread.php?tid=138245&extra=page%3D1)  

1月18日,星期五

顺着斯珀林路一直往北开,然后转向西行,几分钟后准时来到了约定的地点。

理疗师还没有来,按规矩,翻译人员是不能先行到病人家中的,只能在门外等翻译的雇主-聘请翻译的一方,今天的雇主就是一位公立康复中心的理疗师。

在澳洲,对英语不好,家庭收入较低的移民,当他们遇到一些困难时(多半是健康或法律方面的问题),政府会提供免费的翻译服务,因此应运而生,在墨尔本陆续出现了几个较大的翻译公司。政府通过翻译公司聘请公司下属的有翻译执照的翻译们,而公司从政府付给翻译的费用中提成。私人企业也经常通过翻译公司聘请翻译,他们一般付给公司同等的费用。

因此,我们这些翻译经常遇到的是一些相对经济状况较差,或有什么其他困难的华人,面对的多半是一些需要帮助的同胞。

但今天这家病人,从住房看来,经济状况应该属于墨尔本市的中上层,顺着棕红色石阶上到3-4米处,一栋漂亮的,几乎全新的白色的2层楼房,在阳光下,被周围的各色树丛衬托的有些耀眼。

石阶左侧的红砖车道,也比墨尔本一般住房的车道要宽,估计可以同时走两辆车。车道顶端房子右边的车库看来也是3车房的规模。

也可能出于一贯的对建筑设计和房地产的兴趣,每看到比较好的民用建筑时,就会下意识地估个价:在这个虽然比较偏远,但地价很贵的地区,这样的小楼价值应该不下150万澳元。

这样的经济状况,政府还提供免费的翻译和医疗援助,就让我产生了一些好奇心。

这时,理疗师从一辆银灰的三菱四轮驱动车走出来,满脸笑容地跟我打了招呼,介绍自己名叫彼得,这位个子高高的澳洲小伙子,看来有着很阳光的性格。

他从车后备箱,取出了一些器械后,我就随着他一起走上了台阶。

开门的是一位女士,齐耳的短发衬托着白净的圆脸,一时看不出究竟有多大年龄,30多岁,还是40多岁?在澳洲时间长了,发现也好像被澳洲人传染了一样,很容易被华人妇女的外表所迷惑,搞不清她们的真实岁数。

我自己和只比我大5,6岁的先生外出时,就经常被洋人称为我先生的的女儿,在对他们不识庐山真面目,又喜欢贸然开口的唐突感到惊讶时,呵呵,可能也有一份的得意和好笑,当然,对因此备受打击的先生有许多的同情。不过时间长了,见怪不怪,先生似乎已经习惯成自然了,而且,因为在见到许久不见的中国朋友时,他们的“越来越精神,还是那么年轻”的赞誉,多半是说给先生听的,因此,这也多少抵消了洋人唐突的副作用。

这位开门者看来是女主人,她自我介绍叫“Lin”,好像只能说一些简短的英语。她把我们让到对着门厅的明亮宽大的起居室,并告诉我们她先生“Yun”在睡房里,让我们稍候,就转身走进左手的走廊,估计去睡房帮助她先生出来。

起居室旁边是开放式厨房,厨房设备是现在流行的不锈钢(冰箱,炉灶,微波炉,洗碗机等),花岗岩(台面,地面等)和玻璃组合(炉灶前墙壁和顶柜的门等)。

室内其他装潢和搂房的外表也很相称,有些意大利风味,华贵的窗帘,大理石的壁炉,大幅的油画,宽大舒适的皮制沙发…虽然对这些没有什么研究,但看过许多样品房,觉得很像是一些样品房中经常采用的意大利式的装潢和家具。

这么好的经济条件,不知原来这家主人从事的什么职业…也不知男主人究竟遇到了什么样的健康问题… 正在琢磨不定时,女主人推着轮椅从走廊走了进来。

当我看清轮椅上坐着的这位中年男子的面容时,可能一定是“花颜失色”,自己一贯的,在给翻译双方介绍时,脸上呈现的很专业的微笑,也一定消失得干干净净?而轮椅上,Yun苍白的脸上,露出了疑惑的神情。

难道这就是20多年没有见过一面,但至今偶尔还会出现在自己梦境中的“云”?

为什么美国的“垃圾”在中国却是奢侈品?【转帖】

Tuesday, October 9th, 2007

收到朋友的邮件,有点意思.不一定完全赞同文章的观点,但认为有他的理由.因为听侄女说如果同样在美国一个月挣三千(在同比收入条件下),比在广州要生活得轻松\惬意.   

  很久以前,我曾经读到过安妮宝贝的一段文字。她买了一盒哈根达斯,用干冰包裹起来,坐在出租车里,小心翼翼的捧着,然后不停的流泪,悲伤的想:那个爱我的人到哪儿去了?那个爱我的人到哪儿去了?剩我独自享用这美丽而昂贵的食物。

彼时,我是一个靠家里供钱读书的穷学生,出租车都很少打,更不要说去买哈根达斯那样昂贵而美丽的食物。但我的头盖骨下充满了对于小资生活的仰慕与渴望。       

于是我觉得这篇东西写的凄美伤感摧人五内,字里行间都有饱含了那个阶层的华丽与绝望。她那如同捧着十世单传的婴儿或人血馒头的姿态深深地印在了我无邪的心灵上。

        若许年后,我辗转到了美国,站在食品店的冷藏柜前发呆。原来哈根达斯在这里卖得如此便宜,三块多一大桶,买俩桶的话还有优惠。即使换算成人民币,它也称不上昂贵。既然不昂贵,姿色也就大减。它与一堆杂七杂八的我没有听说过的牌子的冰淇淋推推搡搡的挤在橱窗后面,在我的眼中如同遭遇战乱流过风尘的宫女。而陪我购物的美国友人的一句话粉碎了我这最后的幻想:哈根达斯?那是什么东西?我从不吃这个牌子。”         

当然,我还是买了两盒促销装的哈根达斯来满足我当年心底隐秘的愿望。平心而论, 味道还是不错的。只是,当某些东西变得太容易的时候,实在没有什么趣味。  

       我在这种若有所失的感伤情绪中展开了在美国的生活,逐步接受了一连串的新的打 击。比如,有朋友托我买 CK的内衣。然后我发现CK在这里大约只相当于班尼路在国内的地位。不,准确地说,GAP才是班尼路,CK的品稍为高那么一点。但也就那么点。       

再比如,有朋友托我买倩碧的黄油。倩碧一直以黄油的畅销而引以为豪。果然,在美国畅销的象大宝,便宜的也象大宝。    

  你看,我们用来作为生活品质的标志的东西,其实都很廉价。     我脆弱的心灵在倍受打击之后终于痛定思痛。于是,我开始在键盘上敲这篇文章。而这篇文章,其实,无关与自我反省或小资批判。我想说的,是一个经济问题,即,美国人的生活成本,为何这样低?         

我们不妨先来看一看,他们的生活成本究竟有多低。

 根据今年劳动节时(当然是美国 的劳动节, 94号)国家统计局的统计,美国劳动者(注意不是全体国民)的人均年收入是4万美元(没有我想象的高,我本来以为会有10万)。除去极少数大城市,如纽约、旧金山,一个大学刚毕业的学生,一个小时的工资一般在 15块(注意,咱探讨的是最一般的情况。MBA或者PHD当然不会是一个小时15块)。那么,他一个月的工资就是15*8*7*4=3360块。美国的税打得相当厉害,个人所得税加上社会保险,一般要打掉40%,所以拿到手的只有3360*60%=2016块。当然,如果你给教堂或慈善组织捐钱,是可以得到退税的。 那么,把这些技术性问题考虑进来,他最后的收入大约可以在3000块。在北京,一个刚工作的年轻人,无论在公司还是在机关,月薪大概也就是3000块,也许还要少,而且,是人民币。  

那么,同样的收入水平,在不同的国家,可以维持什么样的生活?

  首先来看食物。美国的食品卖得很便宜。我昨天的购物清单,是芒果、苹果、香蕉、生菜、小萝卜、酸奶、麦片、番茄酱、大米,一共是21块美金(肉也很便宜,只是上次买的还没吃光,所以这次的购物单里没有)。假如是 21块人民币,你在北京的超市里可以买到什么?也许只有两个芒果。 我询问过很多朋友,单身或者夫妇二人的家庭,一个月的食物支出,包括下馆子,大约也就 200多块。这只占个人月收入的6%左右。而在北京,你去一趟家乐福出来,恐怕 就得200多块。 

其次看衣服。这一点更让人气愤。同样的牌子,居然在发达国家比在发展中国家贵,究竟孰富孰贫还真令人困惑。就以CK为例,一件白衬衣,大约 40块就买得到,即使折成人民币,也比国内便宜许多,再同他们的收入相比,真是便宜得没话说。而且彼之商场酷爱打折,动辄 40%off,令人惊骇。一个国内来的MM深有感触地对我说,在国内时逛一次街买一次衣服就要1000多块;在美国,除非你买LVARMANI这样一线的牌子,否则,若只是CKDKNY之流,想一次花掉一千多块还真是不容易。

  至于球鞋、化妆品、下馆子、买机票之类,我就懒得再举例。 

当然他们的房子还是很贵的。大家的花销,基本都用在养车和供房子上。

  而我们的收入,在我们只有三千块月薪的时候,都花在什么地方了? 

于是,我们现在就要来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他们的生活成本那么低? 在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我首先想到的是马恩对于资本原始积累的血淋淋的描述: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建立在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掳掠之上的。当然,现在我们要用一个比较温情的名字,叫作,全球化。

  什么叫做全球化?从弗里德曼到,每个学科都会给出自己的定义。不过这些宛若天书的术语都咱们小老百姓没有多大意义。咱们看到的,只是美帝的人民花了更少的钱过了 更好的生活。而这更好的生活是建立在广大发展中国家亚非拉兄弟姐妹的血汗付出之上 的。 

还以衣为例。 CKDKNY之流,全都不是美国生产的。当然也别以为这些都是“MADE  IN CHINA”。服装领域,中国的竞争对手多着呢。 CK是香港造的。DKNY很多来自菲律宾。内衣,如JOCKEY,是拉美的撮尔小国如洪都拉斯之类生产。中国制造的,当然也相当多,而且比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更便宜。一些小有名气的牌子,除了MADE IN CHINA,你还会发现大批的 MADE IN VIANAM或者 MADE IN INDIA或者MADE IN TAILAND;但一些乱七八糟的价格较低的大众成衣,基本都是我方出品了。谁叫我们人多呢?谁叫我们的人工费比这些国家更经济呢?这大约也是美国政府死咬着纺织品贸易协定跟我们过不去的重要原因。

  当然也不是说美国人就不造衣服。当我克制不住自己残留的爱慕虚荣的小资遗毒在纽约第五大道东跑西逛上窜下跳的时候,还真发现了标有” MADE IN USA”标签的衣服。BUBBERY。一件衬衣200多美金,大约是同档次品牌但产自发展中国家的衬衣的三到四倍。这样的衣服当然也是有人买的,但已远非普通美国百姓所能接受。甚至于,当我询问一位明显属于高薪阶层的公司CEO是否对这样的衣服有偏好时,他吃惊的说,“CHENDO YOU THINK I’M CRAZY”  

美国物价 VS 中国物价 

  美国和中国,两个超级大国,我都住过,我都呆过,我都挣过钱,我都花过钱。咱不 拿比率说事,就说在中国月入八千,在美国也月入八千,拿物价做一个比较。 

在美国买辆奔驰E-32050000 元,相当于半年多的工资。 

在中国买辆奔驰E-320980000 元,相当于十年多的工资。

  在美国买双意大利皮鞋,50 元上下;在中国买双意大利皮鞋,1500 元上下。 在美国租一套三居室,1000 元上下。 在中国租一套三居室,2000 元上下。在美国吃份麦当劳的巨无霸,4 元。在中国吃份麦当劳的巨无霸,20 元。在美国置套好点儿的西服,500 块差不多了。在中国置套好点儿的西服,2000 块还不够。 在美国买台苹果G5计算机,顶死了1500 在中国买台苹果G5计算机,怎么也要 30000

 在美国买斤瘦猪肉,三元。  在中国买斤瘦猪肉,十五元。 在美国订一个大生日蛋糕:二十元。 在中国订一个大生日蛋糕:二百元。   在美国买一盒哈根达斯,三块! 在中国买一盒哈根达斯,六十!   

在美国 Holiday Inn(四星宾馆) 七、八十块。 

在中国 Holiday Inn 七、八百块。 

 

在美国加满一箱汽油,三十块足够。 

在中国加满一箱汽油,三百块也足够。

 

在美国买套250平米的房子,差不多要花 50 万。

在中国买套250平米的房子,差不多要花 500 万。

 

在美国办一年的有效签证,120 元。 

在中国办一年的有效签证,1240 元。

 

在美国用手机,一个月50块基本可以随便打。

在中国用手机,一个月5000块基本可以随便打。 

 

在美国看电影;新大片儿: 8块!

在中国看电影;新大片儿: 80

 

在美国买件羊绒衫,差不多100元。

在中国买件羊绒衫,差不多1000元。

  

最被中国人误读的33个消费符号 

 

Backpackers 背包旅行 

背包旅行变成一种时尚,有人把它当成了炫耀的资本,更奇怪的是,在国外背包客都是穷人,参加旅行团的是有钱人;在中国则正好相反。  

Bohemia 波希米亚风

人们常常把一切看上去疯疯癫癫的打扮称为波希米亚风。在中国,波希米亚这个概念被无限放大,就连房地产商都在叫卖波希米亚建筑风格,令人汗颜。

 

Bordeaux 法国葡萄酒(波尔多) 

在国外,只有少数人可以享受葡萄酒的刺激,而大多数的人只能喝啤酒。在国内,有着无数的文人墨客赞美葡萄洒的雍容华贵。

 

Broadway 百老汇 

因而情节极其简单,场面极其华丽,表演非常夸张,假唱无所不在,在纽约或伦敦取得成功后,便开始全球走穴,大赚其钱,这一点又和《同一首歌》何其相像。

 

Che Guevara ·格瓦拉

以贩卖纪念品为生的切·格瓦拉和那个理想主义的战斗者切·格瓦拉未必是同一个人,前者是流行旗帜,后者是精神导师。

 

Chivas 芝华士 

在国外,威士忌被认为是一种老头子酒,很难想象,会有大学生的毕业派对选择威士忌。

 

ChristmasValentine”s day 圣诞节,情人节 

圣诞节到底是什么?是圣洁?信仰?欢乐?家庭?爱?毫无疑问,首先是消费。 

 

Cigar 雪茄:

是享受,不是做秀  这些中国人眼里的奢侈品,不过是另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创汇产品罢了。 

 

Credit card 信用卡 

中国人支付着全世界最高的信用卡贷款利息(年利率高达18%),却浑然不知危险正在来临。

 

中国人更热衷于消费文凭 EMBA 

比起西方人,中国人更热衷于消费文凭,这背后包含着中国几千年来对教育的热爱,对学而优则仕的推崇。 

 

Evian 依云水(一种产自法国的矿泉水,中国是50元一瓶.新加坡6-7新币一瓶

当被问道喝点什么的时候,很多人习惯淡淡地说一句:我只要依云水。声音里有掩饰不住的优越感。 

 

Golf 高尔夫 

高尔夫既不是贵族运动,也不是平民运动,它是一种健康运动,是一种礼仪,一种素质和一种审美、生活准则。

 

Haagen-Dazs 哈根达斯 

中国被当成奢侈品的哈根达斯在其发源地美国是个极普通的品牌,就如同和路雪之于 中国,主要在超市和自动售货机售卖,很少有专门店。

 

IKEA 宜家

以其DIY的设计风格及昂贵的售价,一时成为小资理想的高端家居品牌。而美国人的评论是“cheap IKEA”,他们买家具就像买衣服,好看就买,买来就用,腻了就换。

 

Lisa Ono 小野丽莎

她不是爵士女伶中最大牌的,但无疑是最具群众基础的,她是小众爵士圈里的大众歌手,是一道献给大众的心灵鸡汤

 

Marketplace 大卖场 

便宜、甩卖、方便、快捷,大卖场以这样的面目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相信了,但实际上我们感受到了吗? 

 

NM 纳米 

纳米是高科技,你不懂科学,就只能相信科学的无所不能。

 

Olympics 奥运 

奥运精神叫做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但现在,已经被叫卖声淹没了。无处不在的

 

Paris 巴黎

巴黎到底是什么东西?是艺术,是享受生活,是阳光普照的下午,是优雅的生活模板,其实在我们这里,依然是消费。 

 

Pasta 意粉

意粉于西方人之意义,如同方便面之于东方人。

 

Resort 度假酒店

一个入住了三亚希尔顿酒店的人,第一感觉是奢华到令人窒息,而不是度假酒店应有的轻松和舒适 

 

Sex Toy 情趣玩具 

 情趣玩具是十恶不赦、放荡与色情的淫具吗?在西方,没有人会在意你是否在用它,有时有人反而会因此认为你是个很注重品质的人。

 

中国人崇尚Skyscraper 摩天大楼

中国人崇尚摩天大楼,很多时候是因为面子问题。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感觉到,摩天大 楼并不经济。

 

Snooker 斯诺克

在英国,斯诺克是一项需要西装革履打领结的绅士运动,但在中国,从上世纪80年代 至今,是光着膀子在街边打台球。斯诺克的中国特色。

 SPA 

中国大街小巷里的SPA已经没有等级之分了,云南悦榕庄酒店里的高级水疗被称作 SPA,巷子口五金店旁边的美容院也挂个“SPA”的牌子。好像只要躺在漂着花瓣的木制澡盆里,谁都成了杨贵妃。

 SOHO 

全称Small Office Home Office,指小型家庭办公室,也指在家里办公的自由职业者。他们没有固定的工作,没有稳定的收入。

 

Starbucks 星巴客:卖咖啡到卖情调星巴客在美国是很物美价廉的大众饮料,算是咖啡中的快餐,但移民到了中国,却成了时尚、优雅情调的元素之一。

 

Surburbs 郊区生活 

家在郊区的好处是,新鲜空气,远离喧闹,但是想在中国过郊区生活,还请做好以下准备:交通、购物,医疗设施等。

 

The World is Flat《世界是平的》

中国的企业家们也不厌其烦地提起《世界是平的》,何以一本书会受到如此多商界领袖人物的推荐和欣赏?因为他说出了那些具有影响力的人不能或不便说出的心里话

 

USA美国百威啤酒在美国的宣传一直是将百威作为美国男性工人创造的英雄产品,将产品与美国工人的形象及美国传统美德统一在一起。但是在中国,百威是都市泡吧族的最爱,他们大多刚刚从格子间里出来,连西装都来不及换。

 

Vitamin 维生素

美国人热衷的维E500粒一瓶价格不到10美元,算下来一天只要人民币16分钱,便宜得像白送。虽然国内药房里也有几十元一瓶的维生素,但人们推崇的始终是平均每瓶在300元以上的国外品牌 

 

Whiskey in Green Tea 威士忌兑绿茶

苏格兰人发明了威士忌,中国人发明了威士忌兑绿茶。一位苏格兰记者报道说:威士忌酒商做梦也没想到,他们的酒会被人这么饮用。” 

 

Yoga 瑜珈

70%的印度人练瑜珈,却很少人去瑜珈馆,因为这是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们以 为可以用钱来消费健康追随时尚。 

对生命的渴望-安妮.弗兰克的栗子树

Friday, October 5th, 2007

 

Chestnut tree in Amsterdam

安妮的栗子树-对生命的渴望

 二战中,当安妮和她的家人为了躲避纳粹的迫害,在阿姆斯特丹的一个小阁楼中藏身25个月,这棵栗子树,是当时安妮的唯一的安慰。但因年深日久,这棵树有倒下的危险.

阿姆斯特丹市政府在3月份裁定这棵150年的已经腐朽的栗子树需要锯掉,因为它有可能对公众造成危害。

在那些希望保住这棵树的人们的抗议下,市政府决定再给一定的时间,让他们在明年一月份以前,拿出一个拯救这棵栗子树的计划。

这棵树是那个有名的《安妮日记》的作者,藏在这栋运河边的小阁楼里时,对生命和生活的一线希望。

这位犹太少女和她的家人在小阁楼中躲藏了25个月,直到1944年8月,被纳粹拘捕。

安妮 在1945年因伤寒死于纳粹的Bergen-Belsen 集中营。

在那个小阁楼的窗外,安妮唯一可以看见的就是这棵栗子树。

Anne Frank

安妮.弗兰克,在15岁的花样年华病逝于纳粹集中营,

  “From my favourite spot on the floor I look up at the blue sky and the bare chestnut tree, on whose branches little raindrops shine, appearing like silver, and at the seagulls and other birds as they glide on the wind…

她在1994年2月23日的日记中写道:“在屋子里我最喜爱的一角,我仰望蓝色的天空和那棵没有叶子的栗子树,在它的树枝上,小小的雨滴在阳光下像银子一般地闪烁,看着海鸥和其他的鸟儿在风中滑翔…

“As long as this exists, I thought, and I may live to see it, this sunshine, the cloudless skies, while this lasts I cannot be unhappy.”

“只要它存在,我想,我就可能活着见到这一切,这阳光,这万里无云的天空,只要它亦然存在,我就不会感到不愉快。”

这是一棵唯一的安妮.弗兰克的树

但现在,这棵估计有27吨重的大树,因霉菌而逐渐腐朽,树的主人想将它砍掉,以免在它自然倒下时造成对其他人或物的伤害。

这棵树连伸到的那个带有小阁楼的房子,现在是安妮.弗兰克纪念馆。

一家在乌得勒支的树木研究所建议对树进行医治和支撑保护处理,以拯救这棵不平凡的栗子树。

“对安妮.弗兰科来说,这棵树就是自由的象征…我们必须竭尽全力来保护它。”-读过《安妮日记》的人们,可能都会这样认为?

(参考BBC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