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ijing’s perfect opening (链接)
澳洲《时报》上的一篇报道,不用翻译了,因为报道中估计,全世界有4billion (40亿)的人看过了开幕式,大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3的人亲历了这次的完美,不再需要用语言来描述。
我最崇拜的大导演-斯皮尔伯格,这次有点犯傻,在退出与张艺谋(还有澳洲专家等)对开幕式导演的合作时,忘掉了奥运会精神,不过估计他昨晚也一定仔细地观看了?
澳洲《时报》上的一篇报道,不用翻译了,因为报道中估计,全世界有4billion (40亿)的人看过了开幕式,大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3的人亲历了这次的完美,不再需要用语言来描述。
我最崇拜的大导演-斯皮尔伯格,这次有点犯傻,在退出与张艺谋(还有澳洲专家等)对开幕式导演的合作时,忘掉了奥运会精神,不过估计他昨晚也一定仔细地观看了?
2008年3月27日,法国总统萨科齐和英国首相布朗在伦敦举行了高峰会谈,会谈场地选在了伦敦足球俱乐部阿森纳新建的的球场-酋长球场(埃米尔球场),因此会谈也被称为阿森纳高峰会谈。
下面是一组有关这次高峰会谈的照片:
“站在中间的那位先生是谁?”可能除了足球迷们,绝大多数人看到照片,都会对这个将两位首脑陪衬的有些相形见“矬”的,挺拔儒雅的先生感到好奇。
这位先生就是阿森纳俱乐部的教练(经理)阿森-温格。
英法高峰会谈(也许任何两国首脑间的高峰会谈)选择一个俱乐部的球场来举行,是史无前例的。对一个足球俱乐部的球迷们来说,两国首脑在自己俱乐部的球场举办高峰会谈,无疑是一种荣誉,而这位被球迷们尊称为“教授”的,来自法国的温格先生,可能就是两国首脑选择埃米尔球场会谈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看了照片,不要以为温格被称为“教授”,只是因为他儒雅斯文的风度,尽管这种出自内在涵养的风度,使他在世界足球教练中很是有些“鹤立鸡群”。
温格被称为教授,一是因为他的不仅限于绿茵场上的知识和智慧,二是因为他学者的深沉,高远和执著。
有兴趣者,可以看我的另一个博客:阿森纳14。
在此就不罗嗦,只简单介绍一句:温格拥有经济学硕士的学位,并懂七国语言。
套一句俗话,知识是智慧的源泉,所以人所共知,温格在足球方面的知识让他在管理和执教上显示了超常智慧,执教以来,不仅为俱乐部赢得了两次双冠,创下了赛季不败的神话,而且在建起了一个现代化的训练场之后,又力主成功地建成了这个主持了英法两国首脑高峰会议的新球场,在新球场的建成后的第二年,在世界足球俱乐部财富榜上,阿森纳位居第三,仅次于皇马和曼联。
这位教授还是当今足球界第一伯乐,在识别,挖掘,培养青年才俊上,为阿森纳,也为英国足球,及世界豪门输送了许多优秀的球员。
最让人称道的还有他谈吐的风趣和幽默(温格教授出语惊人、睿智幽默,一位阿森纳球迷将教授言论整理成册,交由“维珍书局”出版发行,价格6英镑不到,但书中妙语连珠,尤其是和弗格森的嘴仗看了让人忍俊不禁),还有他超乎寻常广阔的知识面。
英法两国喜爱足球的首脑,在球场的高峰会谈,是运动和政治的一次巧遇,温格以主人的身份,在球场接待了法国总统萨科齐和英国首相布朗,带他们参观了球场的尖端(Stata of art)设备,并与两位首脑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关于足球的讨论。
介绍完毕!
下面一段摘译自《阿森纳官方杂志》 (Volume 6-Issue 9-Page 064),是温格高峰会议后,有关体育与政治的关系,有关北京奥运的谈话:
==============================================
“我很高兴能在通道上帮着建起一座桥梁!”老板(温格)笑着说。
“我想这次两国之间的活动很成功,布朗首相和萨科齐总统都很热爱体育,所以两人之间有许多可谈…对俱乐部来说,这是一个至高的荣誉。在历史上是少见的-我不记得有哪个足球俱乐部曾经主持过国际首脑级会议。”
最近为了迎接北京奥运,奥运火炬穿越伦敦和巴黎,也是一次政治和体育相遇的最好例证。
有不少抗议者借此机会试图引起人们对“藏独”问题的注意。也有一些运动员提出因中国的人权要抵制奥运。萨克奇也暗示,他可能会抵制性地不参加开幕式。
老板说:“我相信体育应该对政治产生正面的影响,在个问题的前沿,我们是有责任的。”
“但对中国这样一个相当复杂的主题,很难有什么一清二楚的观点。在给予中国奥林匹克的主持权时,就应该考虑到这点。不能在授予他们主持权后,就希望他们马上能解决那些一直存在的问题。当你考虑到占据了1/4中国国土的西藏(达赖语),自从1400年以来,就一直在不同的自治制度下属于中国时,还希望他们在奥运之前的一,两个月就能彻底解决这个问题,那是相当不不切实际的想法,也是根本不可能的。”
“如我所说,比如体育如果能带来更好的人权,那是很好的,但体育不能用来代替政治。”
“我们一方面很高兴地跟中国在经济上交易和合作,一方面又说‘你们举办奥运史时,要小心你们的人权’,这就是双重标准。”
============================
许多人就是因为温格,而成为铁杆的阿森纳球迷!
这个题目是枪手论坛原创版块上TNT帖子的题目,呵呵,借来用一下。
在这个博客偶尔谈球,因为好像和现实生活差得比较远。
但看了TNT的帖子后,回了一帖,回帖的过程中,似乎悟出了些什么,似乎悟出了自己为什么会在现实生活中,成为与一般球迷形象完全不同的另类球迷,而在球迷世界中,成为球迷中的另类…只是“似乎”悟出,也不想再深究,于是偷懒一下,稍作删除,就把那个回帖照搬了∶
TNT的这篇不用看三遍就可以回帖,一时想不出什么好的形容词,立题贴切,写得也奇妙,十分喜欢就是了,画龙点睛居然是最后的PS:
“PS,阿德、迪亚比、埃布这些可造之才,都是阿森纳的短板。阿德的短板功能不是比赛能力,在舆论上。在这些人身边亲身感受他们的言行,相信会有不同的感受。就象前几天莱曼代表斯图加特比赛后接受阿森纳官方采访的那些笑容一样,比赛场上从来没有见过。那天从录像里感受到一个老朋友的新风采,那种热情和礼貌和兰帕德形容的“无礼的莱曼”相去甚远。”
“在这些人身边亲身感受他们的言行,相信会有不同的感受”,完全相信这点!
所以觉得我们对球员的一些从媒体和比赛归纳出来的看法,更多反映的是球员场上的“人品”,其实更应该称为“足球智商”,比如埃布伊的屡教不改,昨天看他得了黄牌时,我们恨不得让裁判将他红牌罚下,发现我们看球时,对自己的有些球员相当地“黑”!
但在更衣室里,埃布伊是个活宝,其他球员都挺喜欢他,其实球迷现在那么讨厌的阿德,在球员中人缘也不错,上次与小本场上掐架,事后,从比赛时球员们的态度可以看出来,好像与我们许多球迷对他俩的看法截然相反,。。。
相比社会的复杂,球员都还是比较单纯的(小法是个例外),TNT关于吃糖果的比喻一点也不过分,很多时候他们很容易受周围人的影响(甚至操纵),家长,经纪人,老板…
特别是他们的态度与他们周围人的利益相关时,这些人,不可能完全为球员本身的利益去着想,皮雷在马赛的遭遇,科尔去切尔西的过程,雷耶寺被媒体戏弄的闹剧,赫莱布因为那个“最好的朋友”去吃冰激淋,阿德转会期间的愚蠢…昨天亲队标,觉得很过分,但英国媒体立即出现了赞美他的文字,估计阿德的这个表现,特别是媒体的吹捧,与他的“顾问”们有关,否则媒体反映不会那么快,又是阴谋论,呵呵,不过西方社会,牵涉到钱时,阴谋无处不在!
远距离的模糊造成的美丽,也许是我们追随阿森纳球队和俱乐部的一个主要原因之一,也许有些自欺欺人,但实在不情愿这种在有些丑劣的环境中的美丽被破坏…
最近几日的暴力新闻,让我更希望埃米尔球场的一片绿荫永远成为我们心中的一快净土…
这一连载暂告一段落,在枪手论坛原创版有全部连载,按楼层更新,看起来比较方便:http://bbs.arsenal.com.cn/viewthread.php?tid=138245&extra=page%3D1
———————————————————-
3月21日,星期五
昨天林来电话,告诉我今天10点钟,在给云作理疗之前,澳洲科工联(CSIRO)的安德森博士会再次家访。云希望我早一些在他们屋外等候,他将会继续“失忆”,所以希望我能跟安德森打个照面,并侧面帮他打听一下:现在两个合作的实验室(CSIRO和云所在大学)对他们那个太阳能研究成果到底打算怎么处理,是卖给美国那个参加能源会议的公司,还是在澳洲做进一步的研究和先期的市场开发?
鉴于我和尼尔-安德森曾经的师生关系,以及以前研究工作的类似,云估计安德森有可能会跟我谈一些真实情况。
我答应帮着他侧面打听一下,但说实话,我是更希望从尼尔-安德森那里得到一些为什么云要假装失忆的真正原因。虽然云说是为了避免太多的烦扰,说是因为他现在还不能很清楚地理出车祸前后的一些问题,要等他身体恢复得好一些后,再谈工作方面的问题。
但跟云最近的接触,让我觉得他对上次堪培拉的会议似乎有一些异议,甚至对会后发生的这场车祸也存在着一些猜疑。而安德森博士在我们家聚会时,谈到那次车祸后马上陷入了沉思,这一点,也让我觉得围绕着他们研究成果所发生的一切,前前后后可能真的有什么跷蹊?
觉得自己在这里怎么像个双面间谍一样,看来是那些侦探小说看得太多了!
不过倒是注意了一下最近关于太阳能中介物质的研究,好几份资料都提到了云和尼尔-安德森他们在澳大利亚的这个研究,说是这个研究成果,在太阳能能量传递和转换效率上,可能会是一个很有影响的突破。
上午10点一刻左右,将车停在了云屋外对过的马路边上,云若继续“什么也不记得”的话,估计他们可能也不会谈太长时间。果然不到10点20,尼尔在一位华人女子陪同下,走了出来,送他们的林,看到了我的车子,朝我点了点头,我从车里出来,穿过马路,站在房子车道旁边的台阶边上,跟尼尔打了个招呼。仔细看时,才知道旁边的那个华人女子是我认识的一个翻译,于是告诉她,安德森博士是我原来的导师,那位女翻译跟我们道别后,驾车离开。
尼尔看见我出现在云的家门口,一定备感意外,待我告知云是我的老同学,今天来这里,是要替云的理疗师做翻译等,他对这种巧合更加惊讶不已,不过看起来他见到我还是很高兴的,于是站在台阶上,我们两个聊了起来。
按事先想好的借口,我告诉尼尔,云的记忆好像恢复得挺不错的,他有些惊异地问:“是吗?”
“可是关于工作方面的事,他好像还是记不起来多少。”
“哦?不过一般远一些的记忆好像是比较容易恢复,短期记忆的恢复可能会慢一些,也许见到老同学,可能对他记忆的恢复有所帮助?”
我接着说:“尼尔,你想了解关于工作方面的哪些问题?我也许可以试着帮你问问。”
他稍犹豫了一下,跟我说:“主要是上次去开会,云是否带了一些样品去,现在样品不知在什么地方……”
“我看了你们近期的论文,是那种新型传能介质的样品吧?我一定记着问他一下。”
尼尔点点头,我接着说:“这次学术会议,看来有好几家外国公司对你们的成果感兴趣,CSIRO是否会将成果卖给国外,还是打算在澳洲本土找相应公司开发推广?”
他笑了笑:“到底是做过这方面的研究,一下子就问到点子上了,在这个问题上,还没有定论,因为意见不是很一致……”
“能告诉我云是什么意见吗?这样我可能会比较有针对性地启发他的记忆。”
“我们两个的意见都是不希望卖给那个对此最感兴趣的美国能源公司。”
尼尔停顿了一下,看了我一眼,接着说:“云也就是在跟这个公司一起返回墨尔本时,路上出了车祸…”
听了这句话,我突然觉得有些毛骨悚然,难道……
理疗师彼得的四轮驱动停在了我的车后面。于是匆匆结束了跟安德森的谈话,并告诉他,理疗之后,我会跟云详谈一次,谈话的结果一定及时转告他,他叹了口气说:“那就太谢谢你了,这件事搞得我心烦意乱,希望云能尽快恢复记忆。”
这时,满面阳光的理疗师彼得,穿过马路向我们走过来……
转一篇帖子,怎么觉得贝老的这个“封山之作”有点日本味?
———————————————————————–
苏州博物馆新馆是贝聿铭的“封山之作”,被贝老称为“最亲爱的小女儿”。新馆位于拙政园西侧,总投资人民币3.39亿元,建筑面积1.95万平方米,设计遵循“中而新,苏而新”的理念和“不高不大不突出”的原则,成为苏州继承与创新、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的典范和标志性建筑。
借鉴古典园林风格,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采用地下一层、地面一层为主的结构方式,最高处不超过地面16米。“中而新,苏而新”是贝聿铭为新馆确定的设计理念。
新馆设计借鉴了苏州古典园林的风格,庭园中的竹和树,姿态优美,线条柔和,在与建筑刚柔相济的对比中,产生了和谐之美。紫藤园西南方的那棵紫藤树,是贝聿铭亲自在光福苗圃园里选中的,还嫁接着从明代书画家文徵明手植的紫藤上修剪下来的枝蔓,以示延续苏州文化的血脉。
昨天在枪手论坛原创版块看到有年轻网友谈论看京剧的体验,不觉扯到自己喜爱的昆曲,继而上网搜索,读到下面美文一篇,突然发现自己喜欢昆曲,除了她词曲的优美经典之外,潜意识中,也许和崇拜贝聿铭先生有关?
《菊香兰韵相酬唱》
狮子林的秋天里,向来有一道独特的风景,那就是千姿百态的菊花陈设。这是一道在周瘦鹃先生笔底浅吟低唱着的婉约景致;是与老银杏那金色秋叶一起共鸣着的岁月情歌;是狮子林数十年来颇有声名的传统特色。今年的这道风景里,更多了一份与昆腔兰韵两相酬唱的优雅风姿
昆曲是那种风情万种的,最能体现浪漫主义思想的唯美戏曲。她的唱词优雅多情,富有诗词的书卷气息,一句“袅情丝吹来闲庭院”,用尽了文人笔底化平淡为艳美的技巧和能耐;她的曲调婉转多变,缠绵悠长,渲染着仙乐一般的迷人情调,更有演员吐字运腔的深厚功力,能唱得回肠荡气,余音绕梁,给人以沉醉的听觉愉悦;她的身段婀娜多姿,翩跹潇洒,在戏曲的程式中糅合了灵动的舞蹈语言,再配以典雅的戏装,考究的行头,俊美的扮相,是视觉的至高享受;它编织着人间生活的理想境界,跌荡起伏,曲折离奇的动人情节,环环相扣,撩人心怀,让人喜时欢笑,悲处落泪,恨不得现实就像剧情一般浪漫。
苏州古典园林所设计的亭台楼阁、山水花木、曲廊小桥、陈设铺地、匾对书画,无处不浸润着文人意象,诗画意境,无处不美,无处不精。她的在同样文化背景下生息着的美妙境界,也需要你深入其中,细细把玩才能品出滋味来。这是昆曲和园林的相像之处:文化背景的相通和审美意趣的相投。由此,精致完美的昆曲与同样精致完美的园林才有了异曲同工之妙,她们天生就应该是同根同宗的姐妹花。
试看狮子林花篮厅那隔扇裙板上,活灵活现的木刻灵雀们,仿佛就是杜丽娘们游园时青春活力的身影;《牡丹亭》梦中相会的场景就应该有那样迷离的假山为背景,有如此柔情的池水做依托;《烂柯山》崔氏痴梦中渴求的物欲生活,正好可以让禅窝遗址里依然飘扬着的,禅师钵中盛着的野蕨菜根的清香,酝酿出对世俗心态的许多同情;《长生殿》里帝王后妃们的尊贵气派,居高临下的皇家威仪,只有在到处飘着听雨楼碑帖的墨香和五福齐备,三星高照的恭祝之声里,演绎那一场由密誓而惊变的生死悲欢的情爱故事,才可以透露出许多的文人气质,嚼食着人间烟火,那金铃声声风送入耳的哀怨情景,才是真实的人间痴情……
而秋天的园林里盛开着的菊花,应该是春天眷恋着夏雨的情怀,是等候在秋天里不曾凋零的色彩吧?一经摆在了典雅的厅堂里的色彩情怀们,就自然看不见了“我花开后百花杀”的豪情壮志,有的只是“悠然见南山”的闲情逸致。由红木家具古典的漆光笼罩着,她们或白得光润,粉得娇嫩,有着五旦光鲜的影子;或红得深沉,黄得矜持,透着正旦端庄的风范;在青花瓷盆的细致呵护下,她们有的纤细挺拔,婉转多卷,正吟唱着《步步娇》《懒画眉》的缠绵;有的肥厚雍容,稳健大气,正展示着“幔亭曲社”张氏三姐妹的风采;更有那荷花般摇曳着的,恍如兰舟轻发,采莲归来的西施,满是夏的清凉;或有那牡丹般富态丰腴的,又仿佛杨妃的霓裳羽衣,总是春的倩影;还有那“惊艳””,“汉宫秋”的名字,更让人分不清身在戏里还是花前……
难怪贝聿铭先生要选在菊花盛开的季节,让小山女士到狮子林听曲。听罢之后,又有了大补元气、底气充沛的感慨。难怪贝聿铭先生的建筑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脉络是那样的相通相连:卢浮宫外通透明亮的玻璃金字塔,为巴黎创造了新的文化标志;康奈尔大学休息厅中翠绿葱郁的会走路的树,诠释着自然主义的情怀;台湾东海大学路思义教堂简洁大气的造型,夏威夷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心赵州桥洞的运用,将东西方文化的对峙,轻易地转化为了融洽的建筑形式;更有香港中银大厦,北京香山饭店,如今又有了借鉴园林与水乡民居的封笔之作苏州博物馆。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无处不被当代建筑巨匠用令人惊叹的建筑语言完美地表现了出来。他用简洁明快的空间造型,唤醒了人们那份属于自然的灵魂。建筑与自然,两相融汇,恰到好处,美到极致,就像昆曲与园林的孪生,菊花与兰韵本质上的相通一样,这是贝先生为自然而艺术的毕生追求。
原来,文脉不断,根依然相连。这就是昆曲与园林,兰韵与菊香相互酬唱着的,水润故乡萦绕不尽的魅力所在。
(文:陆小新;插图:狮子林晨景,陈健行摄)
来源:《苏州日报》
很久没有更新了,因为时间,电脑,网络等诸多原因…
不过还是经常抽空上枪手论坛的原创看看,发发谬论,现在有时间更新博客了,发现这段时间自己的YY也不少,因此可以偷懒一下,copy-paste即可.
当然YY的话题主要还是围绕四川地震,而且相信和许多海外华人一样,BS西方媒体,也是我们茶余饭后的主要议题!
斯通的一席关于四川地政和西藏问题的话,引起国内舆论界一场风波,风波的主要分歧,就是对一些西方人(包括许多媒体,和少数名人)对待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抗震救灾的正面和反面态度的反应…..
(现在似乎余秋里也被卷了进去?因为对国内情况不了解,所以不知孰是孰非)
我的想法可能很简单:正面对,反面错!
正面:就是积极的言行,就是充满爱心,比如支援,支持,同情,鼓励(包括对政府努力的鼓励),善意的批评和建议(比如像澳大利亚陆克文总理一样的许多西方政府,还有许多西方人民,有关西藏问题和抗震救灾的讲话等等)…
反面:就是消极的言行,就是缺少爱心,不同情,不支援,不鼓励,一味地批评,鸡蛋里挑骨头(即便只是针对政府)……
像斯通一样,说出什么类似“上帝惩罚”一类的话,就是一个反面态度的比较极端的例子,她的本意也许不像说出来的话那么恶劣,也许是择言不慎,也许是言不及义,也许是自己都不知所云,但效果都是一样的:激起了许许多多人的愤怒!
我们理解她为什么会这样说,但绝不会替她辩护,因为不管什么理由,不管什么原因,不管什么本意,你这么说话伤害了许多人,伤害了许多像我们自己一样的,在电视机前经常为抗震救灾中的中国人民感动得热泪盈眶的人们,不光是华人,包括各个国家的许多外国人,也对斯通进行了谴责,因此,从这种效果来看,斯通大错特错!
本人对谩骂不是很在意,但很讨厌弯曲事实的言论(少数是故意,多数是无知),批评中国不民主,没意见,因为中国本来就不是民主政府,中国政府也从来没有说自己是个民主政府,中国需要改革,需要民主,但需要的是适合中国的民主,西方模式的民主,有许多问题,比如美国,一个民主出来的小布什在位几年,对整个世界的负面影响多少年也无法消除,战争,生命的流逝,贫困,流离失所,经济衰退… -造成了整个 人类文明的倒退!
所以对待中国问题,批评,甚至谩骂都可以理解,但如果歪曲事实,无中生有,比如说汉人欺负藏人,藏族农奴制时像个人间天堂等等,比如CNN一类西方媒体的歪曲报道,比如斯通一类的言论,就让人十分无语…
右派应该是故意,左派可能是无知,CNN故意,斯通无知
教澳洲人学中文很多年,即使这些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友好的外国人,他们也很难理解中国悠久的众多民族共存的历史和文化,以及几千年来各民族,各种宗教的融合,所以他们很多人也都支持藏独,在介绍中国文化历史时,他们甚至不相信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的统治者和统治阶层,大部分都是少数民族…
在奥运和西藏问题上(以及因此对中国政府抗震救灾的表现吹毛求疵),反面呼声最高的就是这些像斯通一样的“左派”。
下面转一个枪手论坛上weiwei的有关四川地震的帖子《美国大叔》
http://bbs.arsenal.com.cn/thread-151492-2-1.html
跟朋友计划了一个月的四川之旅,结果因为地震,只进行了一半。但还好的是我们的团友都是些很可爱的人,所以这次地震并没有给我留下什么阴影。 美国大叔是我们在九寨沟旅游的团友之一,我们一起度过了难忘的512地震。他其实是香港人,十六岁移民到美国;刚开始的时候我和我的朋友都叫他老伯,貌似他对这个很中国化的称呼很不感冒,于是美国大叔这个名字就叫开了。 美国大叔今年六十岁了,但体力远远胜过我这个所谓的年轻人,在黄龙的时候,我的高原反应强烈到不行,可是美国大叔却好像一点感觉都没有,据他说,比黄龙更高的秘鲁高原他都已经去过了。结果,我这个年轻人,还需要他的照顾。 地震的那天我们正在九寨沟里,只知道莫名其妙地通讯就中断了,然后在出沟的路上不时可以看到从山上滑落的石头,直到回到宾馆,我们才知道成都发生了地震。由于手机没有信号,大家都在宾馆的商务中心排队给家里打电话,美国大叔也给在广东的亲戚报了平安。打完电话后他却没有离开,很认真地跟宾馆的值班人员说,今天晚上你们这里应该有人值班,如果有什么情况要赶快通知大家撤离,宾馆的工作人员答应了。后来听说当天晚上他深夜还有下楼查看了一下,宾馆的工作人员早就休息去了。 晚上宾馆停电,百般无聊的我们聚在一起聊天,我们团六个人中,我和我的朋友我们两人从来没经历过地震,另外的三个天津人经历了当年的唐山大地震,虽然没有表现出来,但心里还是有些惶恐。相比起来美国大叔镇定地多,他是旧金山人,那里也是一个多地震的地方。国外的防震避震教育做得比国内成功,美国大叔很耐心地告诉我们如果发生了余震应该如何逃生,还嘱咐我和我的朋友,那天晚上和衣睡觉,把重要的证件、钱包之类的东西就放在枕边。不过也许是太累了,我和我的朋友两人那晚上睡得N好,连发生了三次余震都没有感觉。
第二天早上,我和我的朋友经历了在震区最强烈的一次余震,当时我们俩边收拾东西边看新闻,突然间只觉得房子摇起来。我们两人一下子就愣在那里了,然后听到走廊上很多走动的声音,脑子里终于有了“地震”的概念,然后美国大叔跑了进来,说,地震了,你们快跑。我们俩才醒悟过来,急急忙忙拿着行李跑到宾馆前的停车场上,那里早就聚集了很多人,有人甚至只披了件被单就跑出来了。
经历了这么一次,我们一行人没有在九寨沟多停留,直接坐车去了九黄机场,虽然已经知道了这天的飞机全部停飞,但就是觉得在机场会比在九寨沟安全多了。在机场里终于第一次看到了比较完整的关于这次地震的报道,震中在汶川,和九寨沟同属阿坝州管辖。接下来看到了国家民政部召开的关于地震的记者会。一个新加坡的记者提问说,据说这次地震之前国家已经预测到了,但因为北京奥运会召开在即,虽然隐瞒了这个消息。当时我心里咯登了一下,竟然有些相信了这种说法。(现在想起来,真的要BS自己一下)反倒是美国大叔,一个离开中国已经很多年的人,对政府充满了信心。他说,这是不可能的,中国政府不会这么不负责。国外有很多媒体,就是时刻要找机会来污蔑中国,我们要相信国家。
那天九黄机场的确停飞了,据说是机场的导航仪被震坏了,后来我们被安置在机场附近一个乡村宾馆里。九寨沟的食住条件原来就一般,再加上地震与外界的联系中断,条件就更差了,连热水都没有。我和朋友正埋怨着怎么难得出来旅行一次,就遇上这么大的地震,什么计划都泡汤了,还不知道要被困到什么时候。美国大叔还很乐观地安慰我们,虽然发生了地震,但我们六个人能够共同经历这么一次事件,这是终身难忘的。也许将来等到你们白发苍苍的时候,可以跟你们的儿孙辈讲着今天的经历。而且我们住的这个小镇非常漂亮,不要想着自己是被困,而是又多了一个景点,还是全程包吃包住。如果没有被困在这里,我们是领略不到如此的高原风情。
我们只在机场困了一天,第二天晚上被安排转机重庆,接着我们一行六个人就各分东西。临别前,美国大叔还很认真地留下了我们每个人的联系方式。回到家里看到电视、报纸才知道这次地震的惨烈,而我们能够安危无恙地回来,是多么地幸运。
几天前接到了美国大叔打来的电话,知道他已经回到了美国,还给我们团的每个人都打了电话,感谢我们在地震时对他的照顾。其实那都是一些微不足道地小事,比如说带他去改签机票,带他去买旅游纪念品,但他还是很认真地给我们每个人都打电话表示了谢意。他说,回到美国他给灾区捐款了,也去旧金山的领事馆哀悼了。
PS美国大叔是我第一次遇到的外国华侨,虽然他离开中国四十年了,普通话也说得不好,但还是能够感受到他的拳拳爱国心……
汶川地震让半个亚洲震动,让整个世界震惊。中国经历的磨难太多,但从没在磨难中倒下。
面临灾难,中国展现出坚韧与顽强;珍视生命,中国赢得了全世界的敬意和赞扬。
在这个生死交织、人神共泣的时刻,我们愿共同分担这份痛楚,愿共同祈祷生命的希望。
中国不需要同情,中国需要理解;中国不需要安慰,中国需要支持。我们愿意以杯水之力,尽寸尺之能,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
我们知道,一个总理在两小时内就飞赴灾区的国家,一个能够出动十万救援人员的国家,一个企业和私人捐款达到数十亿的国家,一个因争相献血、自愿抢救伤员而造成交通堵塞的国家,永远不会被打垮。
希望必将与中国同在。
让我们为生者祝福,为死者祈祷。中国,走好。
—俄新社文章
这一连载暂告一段落,在枪手论坛原创版有全部连载,按楼层更新,看起来比较方便:http://bbs.arsenal.com.cn/viewthread.php?tid=138245&extra=page%3D1
———————————————————-
3月10日星期一
已经有好几年没有参加蒙巴节的庆祝活动了,几年前,为了观看亚拉河蒙巴节的水上活动和激光晚会,因节日期间市中心找不到停车位,还曾将车停在Carlton区,兴致勃勃地和孩子们,还有来澳访问的姐姐,步行一个来小时,去了好几次亚拉河边。
最近一次看Moomba游行,也是好几年前的事了。
澳洲土著人语言中Moomba的意思是:“Let’s get together and have fun!” -“让我们聚在一起尽情狂欢!”
这个节日有点像国内的劳动节,又让人想起端午节,因为亚拉河上也有赛龙舟的表演。但蒙巴节游行比起国内的任何游行都更加多元文化和丰富多彩,各行各业,各个民族,各种团体,以自己的方式庆祝蒙巴,参加游行。记得很早以前,当那个电影《101 Dalmatians – 101个花斑狗》很热门时,游行队伍中还出现过一队花斑狗,当时拍了一张照片,等有时间把照片翻出来数一数,看参加游行的狗狗,是不是有101只。
今天又去观看蒙巴游行,主要是想见识一下田女士所在的,华人年长者协会腰鼓队的表演。
各个区的华人年长者协会的活动很频繁,记得一次在一个繁忙的market(市场)里,看过一次他们的表演。因为当时不认识田女士,所以不知她是否也在其中。他们表演了一些舞蹈,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60岁左右的男士领唱的《我的祖国》。
“一条大河波浪宽……”他那宏厚的男低音压过了市场喧嚷的人声,一时间,仿佛周围都静了下来,柔和悠扬的女声合唱回荡在市场上空:“这是美丽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 余音绕梁,眼中的泪水模糊了我的视线,模糊中这一群已经不再年轻的人们,浑身散发着一种难以形容的灿烂和美丽!
在几年前,抗日胜利60周年,墨尔本举办了“不朽的旋律”音乐会。音乐会阵容强大,从中国来的音乐代表的中的王昆,郭松,刘兰英等大师们都参加了演出。他们的到来,让我们这些侨居海外多年的游子们感到无比亲切,而他们的敬业和诚恳,也使我们至今难忘。但那次音乐会的热点,却是开篇的百人《黄河大合唱》,以华人年长者协会等墨尔本侨胞本组成的合唱队伍中,既有白发苍苍,80多岁的老人,也有年轻的孩子们。他们用心在歌唱,和我一样,台下的许多观众热泪盈眶,而我身边的一位女士在不停地在擦着眼泪……
这次因为离市区较远,匆忙中忘了带数码相机,没有留下什么照片,回来后,在网上搜寻了几张蒙巴节游行队伍的照片:
游行队伍中,看见了腰鼓队,但并不是田女士她们的腰鼓队,因为她们的腰鼓队一律都是女士,而这个腰鼓队男士居多,居然打着XXX的旗号!正当看游行看得有些纳闷儿时,手机响了,原来是田女士打来的,告诉我她没有参加游行,并说她已经跟她的心理医师玛丽和那位热心的警员肖恩联系上了,他们会在附近的一家中国餐馆等我一起Yum Cha(饮茶)。
到餐馆时,发现田女士他们坐在靠窗户的一张桌子上。座位中除了玛丽以外,还有一位不认识的中国女士和一位年轻的澳洲人-他应该就是没有见过面的警员肖恩了。
介绍后,肖恩很有礼貌地微笑着站了起来,我主动跟他握了握手。澳洲虽然比较不拘礼节,但女士还是很少与男士握手,不熟悉的,客气地点点头就是了,比较熟的,见面时多是拥抱和亲吻,但自己对这种西方礼节,还是不太习惯,因此一些比较了解的澳洲朋友,见面时,也经常会握手,不过我很少是主动的。但当我看到肖恩的笑容,想到他对田女士夫妇的帮助,不禁有一些亲切感,于是主动伸出了手。肖恩的握手很有力,然人感觉到一种热情和诚恳。
经介绍,才知道那位女士姓欧阳,从台北来澳州已经多年了。她是腰鼓队的负责人,听起来,她们对这次腰鼓队没能参加游行,很有些不满,其中的故事,田女士说以后有时间再给我细讲。其实不用解释,看到游行时腰鼓队打的旗号,我心里也就明白了一二。
席间,玛丽和肖恩饶有兴趣地听欧阳女士介绍他们腰鼓队的一些活动,并表示有时间一定会去看她们的彩排和表演。玛丽甚至表示接受欧阳和田女士的邀请,成为她们腰鼓队的一员!
当玛丽讲到她现在也在学习打太极拳时,肖恩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在离市中心不远的维多利亚市场旁边,有一个不大的公园,每个星期日早晨,有一位华人在那里教玛丽他们打太极拳。饭后,两位年轻人互换了电话,看来肖恩很有可能在下次周末,和玛丽一起去学太极拳。
澳洲的警察无论男女,一般都很帅气,肖恩也不例外。看着站在他身边黑发披肩,娇小玲珑的玛丽,心中隐隐约约有一种预感,不过,也许只是一种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