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南民众学校的大理石校匾

在河北保定地方志的网站中,有一曲阳县的文物遗存网页,其中列举了二十八个曲阳最重要的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以及最有名的石刻石造石碑等文物(注1)。这二十八处(件)文物,二十七个均为清朝以前的文物,最后一件,是清朝之后的唯一重要文物,这就是”燕南民众学校”的一幅大理石雕刻的校匾。

网页中是这样介绍这一校匾的:

“燕南民众学校”石刻校匾:燕南民众学校始建于1926年(注2),为了与当时曲阳国民党所建的“平民学校”区别,取名“民众学校”。为了使该校成为全县文化教育和秘密进行革命活动的中心,刻制一幅大理石校匾,中共党组织通过高子珍,请钱玄同和黎锦熙二先生,1932年7月15日分别为“燕南民众学校”题字和注音。字体为隶书,苍劲有力,瘦硬挺拔,别具风格。钱玄同是语言文字学家,黎锦熙是辞书专家,二先生都是社会名流。“

谈到燕南民众学校,需要简单介绍一下在20年代至30年代初的曲阳,以及父亲牛树才在这段时间的经历。以下一段摘录自保定地方志:

“在党的创建初期,一批在北京、保定上学的曲阳籍青年学生接受了马克思主义。1922年,在保定育德中学读书的彭桂生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曲阳最早的共产党员,此后,一批进步青年相继入团、入党。他们利用假期,在城内县立第一高小举办“民众班”,宣传马克思主义,使许多青年学生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曲阳在外地读书的进步学生相继回乡,开办“补习班”,继续传播革命思想,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动。在1928年创建了第一个革命活动阵地——燕南民众学校。“

根据曲阳出版的《烽火岁月》一书中,父亲一篇纪念文章所写,他是与曲阳烈士赵建庵等九人(还有张涛、田里夫、刘培基、张亚平、杨剑豪等),在1927年开始筹建“曲阳城厢平民学校“, 1928年春正式成立。这是一所以宣传新思想、新文化为宗旨的学校,后改名“燕南民众学校“。
当时父亲任董事长兼校长,赵建庵等任董事。这所学校成了曲阳县的第一个革命活动中心。

1931年,曲阳县建立了共产党组织,父亲即与党组织取得联系,并以平民学校为掩护,从事中共地下工作。在此期间,学校曾一度被国民党关闭,父亲及董事会成员,与反动势力周旋,保证了学校在白色恐怖中的生存。为给曲阳革命活动筹集经费,父亲卖掉了爷爷的40亩好地,进行救助被捕革命者、筹建革命工作需要的印书社等地下活动(印书社的设备后来成了抗战初期抗日政府的唯一印刷设备)。
“燕南民众学校“培养和保护了一代曲阳革命者

1932年7月15日,燕南民众学校请来了两位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改革家、语言文字学家钱玄同和黎锦熙,请这两位国学大师为学校题字,并将题字制成了大理石石匾(现存于曲阳北岳庙内):

图1 :燕南民众学校校匾

图2:校匾拓印

在校匾上方,是一行校名的注音符号;左方题字处“钱玄同题字”和“黎锦熙注音”的右边均有一行注音符号,而校名下方,则是题字和注音的罗马数字日期。

一幅石匾,既有繁体文字,又有注音,还有罗马数字,三者并存,实为当时钱、黎等提倡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好写照。难怪曲阳将此列为28个最重要文物之一,成为28个文物中唯一的现代历史文物,也是曲阳在共产党建党初期的革命历史见证。

钱玄同和赵元任,黎锦熙等数人曾共同制定了“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1935年,钱玄同抱病坚持起草了《第一批简体字表》,是中国实行简化字的先驱。

曲阳县内,有一所燕南学校,为县直属重点国办小学,其官网介绍校史网页中指出:“‘燕南民众学校‘是我县宣传革命思想的阵地,也是我县党组织的摇篮,曾涌现出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

注1: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附近的太行山麓是盛产汉白玉的矿脉,明清两代皇宫和皇帝陵寝建设所需要的汉白玉都是产自曲阳,现在曲阳仍然是石料和汉白玉雕刻制品的主要产地。

注2:“燕南民众学校”的筹建在1926-1927年间,起初是以“补习班”的形式,1928年初学校正式成立。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