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January, 2018

极度狂热(导读)

Tuesday, January 9th, 2018

2009年10月2日注:

极度狂热—一个真正球迷的自白》是自己读《极度狂热》后,在论坛上节译了原书部分的一个汇总帖

2005年第一次翻开为枪迷特版的《Fever Pitch》,读了前言和序,就十分期望能与大家一起分享。于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将自己最喜欢的片断作为读书心得节译后放在枪手了论坛上,从2005年8月到2006年8月,陆陆续续节译了10多篇,并将其总结后放在了上面的帖子中。

当时在论坛上掀起了一阵对《极度狂热》的极度狂热,有兴趣可以在论坛上看到当时很有意思的一些讨论。

2009年,简体《极度狂热》终于问世。有幸参与了此书的编译工作,并受邀为书写了《导读》,其中简单地概括了自己当时的读书心情和球迷心情,转载如下;)

=========================================

《导读》

 

中文简体版《极度狂热》终于问世,这是中国阿森纳球迷和英超球迷的一件喜事,也是热爱尼克·霍恩比(Nick Hornby)著作的许多球迷,影迷,乐迷,以及对英国文化和历史感兴趣的中国读者的一件喜事。

《极度狂热》一书是英国畅销小说家,散文和音乐评论作者尼克·霍恩比的成名作,是一本日记体自传。

但此书一直被许多书评和影评误称为小说,主要是因为这本自传吸引人的程度远远超过了许多小说,当《极度狂热》在1992年出版后,自然也吸引了电影编剧们的眼球。根据原作,英国(1997年)和好莱坞(2005年)先后拍摄了两部上座率极佳的同名爱情故事片。

英文版的电影剧本是作者本人编写的,因此影片较好地体现了尼克·霍恩比作品中特有的庄谐互见,”沮丧的幽默”等创作风格。内容也是基于作者本人的经历,围绕阿森纳赢得顶级联赛冠军的1988-1989赛季,讲述了足球是如何毫无”怜悯”地影响着一个球迷的生活,讲述了”当你爱上一个女人却崇拜11个男人时”生活将会是如何的复杂。

而好莱坞版的同名电影讲的则是美国棒球迷的爱情故事了。

《极度狂热》原著很容易被看成小说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在尼克·霍恩比成名之后,又创作了两本畅销小说:《失恋排行榜》(High-Fidelity)和《关于一个男孩》(About a Boy),而这两本书也都在电影《极度狂热》之后,被陆续拍成了精彩的故事片。

青春的迷惘,理想而狂热的性情,独立于世的生活态度……尼克·霍恩比作品中的人物都有着作者本人的身影。

而这本《极度狂热》堪称解读尼克·霍恩比其他著作的指南。

这其实是他在做心理咨询时,为清理自己痴迷于一个足球俱乐部的前因后果,写就的一本回忆录。书中包括70多篇日记,每一篇基本上都是围绕1968-1992年期间的一场比赛,以日记的形式,反思了自己几十年作为阿森纳球迷的心路,并记录了在这段时期内,俱乐部与其球迷之间的历史和纠葛。

本书是20世纪90年代体育题材作品的一株奇葩,从某种意义上讲,促进了当时这类作品的繁荣。

《极度狂热》因此荣获了1992年威廉·希尔年度体育图书奖。

作者在书的前言中提到:他企图通过《极度狂热》,从一个侧面去剖析他自己痴迷的性格。企图说明为什么一个男孩子在上学时建立起来的这种和一个足球俱乐部的关系,会久久地维持了近三分之一个世纪,比任何他自愿涉入的人际关系都要长?为什么这种关系能历经种种异议,沮丧甚至怨恨而生存?

作者说:

“这本书是为我们这些人所写,也是为了那些想了解我们为什么会如此痴迷的人所写。尽管书中细节的描写完全属于我个人的经历,但我仍然希望这本书也能触及到另外一些人的心弦:那些人在工作的时候,或在剧院中,或在谈话过程中,常会开始走神:恍然间似乎回到10年,15年甚至20年前,眼前会闪过那记左脚凌空踢入球网右上角的劲射。”

但这本书出版后的影响,远远超越了作者最初的意愿。

他不再只是为足球迷而写,也不只是为那些希望了解足球迷的人们所写,相信任何球迷,影迷,乐迷 –任何热情专注并沉迷于某项事物的人们,都能在书中找到共鸣,也很可能会对号入座,在其中发现自己有些疯疯癫癫的影子;相信他们身边那些关心他们的人们,也会在书中找到让他们担心困惑的许多问题的答案,使他们能够更加体谅和理解这些似乎迷失了的亲人或朋友。

2005年我收到了一个生日礼物,一本特版的《极度狂热》,那是为了纪念共同度过风风雨雨93年的即将拆迁的海布里球场,阿森纳俱乐部送给会员们的礼物。当我翻开那本书,读了几页后,就产生了一个强烈的愿望,希望有一天能看到这本书的中文翻译本,能与更多的朋友共赏同享。

尼克·霍恩比对自己内心深处淋漓尽致的剖析,对书中其他人物生动的刻画,以及对足球场上龙腾虎跃画面和众生百态精湛的描写,从原著的那篇序开始,立即让我这个不太喜欢读自传的小说迷,体验到了在读小说时,不常体验过的一种震撼和感动。

认识的球迷朋友们在谈到这本书时,也都有着同样强烈的感受。记得当时大家在球迷论坛上讨论这本书时,立即掀起了一次对《极度狂热》的极度狂热的浪潮。

和本书作者一样,对许多球迷来说,足球可能胜过了现实生活中许多重要的东西,球迷生活也注定影响到了他们精神世界的诸多方面。

他们的年份是以球队的赛季作为单位,他们的作息因球赛的时间而改变,球队的比赛甚至左右了他们的着装和饮食:选择一天的穿着不是由时宜和场合来决定,而是根据主场客场队服的颜色;最过分的是,比赛当天的食谱也会因比赛而定,吃鸡翅膀还是猪肚子(guts –英语中的双义词:内脏,胆量),那要看球队在球场上需要的是灵活的双翼,还是团队的血性了……

他们可能会忘掉自己毕业典礼是哪一天,但却能清楚地记得,毕业典礼那天的凌晨球队比赛的结果;提起一些重大事件的日子,他们立即想到的,可能并不是那天世界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而是在同一天的比赛中,那几个精彩进球的细节……

为了球队的胜利,他们甚至会用自己生活或职业生涯中很重要的事情来许愿。尼克·霍恩比从剑桥毕业很长一段时间后,他的职业前程依然一筹莫展。1989年,他有了一个很好的”拯救前程”的机会,只是在此同时,他关注的阿森纳俱乐部,也面临着一个近20年不遇的夺冠机会,在两个机会面前,作者在内心里做出了选择:

“……1989年5月,我正在等待我写的一个稿件的回音,在那同时,阿森纳似乎要丢掉一个十八年来,第一次最接近顶级联赛冠军的机会。我的那个稿件,是一个滑稽剧的剧本,看起来比任何一次都有可能被接受; 我已经与4频道的人见了面,他们很感兴趣,剧本被采用的希望很大。但是,在赛季的最后一个星期六,球队主场被德比郡击败,在这个糟糕的结果之后,情急之下,我决定作一项个人的牺牲而许了个愿(那个剧本如被采用,就有可能拯救我的前程以及那份逐渐遗忘的自尊),要用我剧本的成功来换取阿森纳球队的冠军: 如果我们赢了联赛冠军,剧本被回绝也没有关系。 但当我真的收到了剧本被回绝的信件时,那种痛彻心肺的失望延续了好几个月! 好在,冠军杯随之而来,两年之后的现在,那种失望早已消失,但一想到赢了比赛的迈克尔·托马斯(Michael Thomas)的那个进球,一种欢喜欲狂的感觉至今仍使我浑身起鸡皮疙瘩,我知道,我许愿做出的牺牲是完全值得的!”

相信我们身边的球迷,也都曾为球队做出过形形色色类似的许愿。看到他们如愿以偿的兴奋和欢乐,连他们的亲人和朋友也都会以为天空晴朗了许多;而当球队遭遇挫折和困难时,他们的沮丧甚至愤怒,也会破坏他(她)周围的每一个人的情绪。

在最后一个”他”后面的括弧中加了一个”她”字,因为足球,已不再是单纯男人的运动,球迷中裙裾飘扬已成为球场看台上一道艳丽的风景线,足球的影响不再仅限于喜爱足球运动本身的男人们,它已经以各种方式影响到许许多多,几乎很难和球迷形象联系在一起的,世界各个角落的男女老少们。

看完这本书,也许读者能够明白为什么会是这样?

除此之外,《极度狂热》不仅为我们展现了英国足球文化的传统和经典,书中也涉及到英国历史、社会和文化的不同层面。相信这本翻译著作,一定能为我们中国读者带来很多的收获和享受。

当第一次翻开这本书时,我对足球一无所知,而读完书之后,不知怎么,自己也成了疯狂球迷世界的一员。

“所以,请对他们宽容,请容忍这些将一个体育活动的某个时刻描述成他们一生中最美好时刻的人。我们并不是缺少想象力,我们也不是过着悲惨和贫困的生活;只是现实生活比较苍白,比较无味,没有那么多可能的,预料不到的极度狂热 。”–尼克·霍恩比

(2009年6月于墨尔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