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手三部曲(之二):道不同不相为谋(续)

枪手有三宝:教授,赚钱,队长跑

=======================

《道不同不相为谋》-赚钱

温格与邓恩

温格与邓恩是好友,也曾经是事业上最好伙伴,但他们绝对不是同道人。

温格说:“我投身足球是因为热爱足球,但很多人进入足球圈并不是因为热爱,而只是为了金钱,这是对足球最大的伤害…”
金钱足球,曾经最大地伤害过温格。马赛的行贿案中,温格是受害者之一,尽管连续几年,温格执教的摩纳哥球队一直在法国联赛中名列第二,但马赛却通过金钱贿赂,连续拿了五次联赛冠军,因此在1994-95赛季刚开始不久,温格便因“战绩不佳”,被摩纳哥球队炒了鱿鱼。温格带着屈辱从此离开了法国…

也许温格是属于足球界的’稀有动物”,其实很久以来,大部分人进入足球圈子多是为了金钱,包括温格的前任乔治·格拉汉姆,阿森纳俱乐部的前任CEO…都是因贿赂丑闻,被俱乐部解雇。

作为商人,邓恩也不例外,他在阿森纳的发迹与消沉史一直是被金钱所左右。

1985年商业上赚的钱让他有机会花了30万英镑,买下了阿森纳的很大的一部分股份。而后他拥有的阿森纳股权随着一次7对1的股份发行,在1992年时,已经提高到了42%,几乎是其他几位董事控股总和的三倍,所以说,在1992年之前,邓恩曾一度是阿森纳俱乐部的老板。

但也是因为金钱,在他成为阿森纳大股东的同一年,也就是1985年,邓恩与Sethia(英国当时最大的破产者)搞的一项交易中,据说被骗走了1,300万英镑,邓恩的糖业公司也欠债累累,宣告破产。邓恩为了追回被Sethia骗走的钱,打了一场官司,但在1992年,邓恩输掉了官司,法庭裁决邓恩赔偿Sethia公司的银行一百万英镑的破产诉讼。

因此邓恩只好牺牲他对俱乐部的控制权,卖掉股份以偿还欠债。费兹曼买走了他的很大一部分股份,邓恩得到了将近三百万英镑,足以付清赔偿。虽然菲兹曼进入董事会后,依然允许邓恩有着先前同样的投票权(42%),但他已经由阿森纳老板降为主要持股人之一。他只对14%的股份有完全的控制权,他还有5%的与菲兹曼共有的股份,但因他的欠债,还在Bcotland银行抵押了10.7%的股份。

可能是需要用钱,邓恩很快将他其余的股份也陆续卖给了菲兹曼,只留下了14%的股权,菲兹曼逐渐成为俱乐部最大股东…

邓恩后来在足球界的崛起,也是与不可逆转的足球商业化分不开的
著有《英超地理》的颜强,在谈到阿森纳时,曾称邓恩为“商业枭雄” ,“商业天才”(虽为灯黑,本人其实也曾为邓蜜,写过一些蜜邓恩的帖子,其中一篇颜强怎么了?》谈到此事)。这位曾经的足总执委,在英国足球彻底商业化的过程中,有过一些创举,其中包括在球衣背后印球员姓名。所以说,在英国足球彻底商业化的转型中,邓恩功不可没。也可以说,没有邓恩,英超的全面商业化也许不会跑到前头,贝肯汉姆也不会为曼联赚那么多钱?

但邓恩在阿森纳的最耀眼的一段历史,则是起始于1996年:那一年,他帮助阿森纳引进了温格。虽然那时,邓恩已不再能够左右俱乐部,菲兹曼成了俱乐部的真正掌舵人。不过与副主席邓恩的风头相比,俱乐部总管菲兹曼则表现的相当低调。

我一直觉得在温格不得志时,邓恩将他带到了俱乐部,教授对邓恩甚至可能有着感恩之情?而作为副主席,邓恩的职责就是帮助教授搞定球队的转会和球员的签约,没有邓恩在转会谈判上的精明和六亲不认,教授的许多“伯乐识马”和“妙笔回春”都有可能无法实现;而在球队的具体管理中,邓恩对教授也可以说是百依百顺;所以温格为阿森纳带来的那几年的辉煌,有邓恩很大一部分功劳,而教授的成功也为邓恩戴上了耀眼的光环…

然而在面对原则性问题时,在面对建新球场这样有关俱乐部前程的决策时,邓恩与温格的分道扬镳则是不可避免的。

因为在金钱的价值观上(无论是有关个人还是俱乐部),他们从来就不是同道人。

1999年,在温格的建议下,以菲兹曼为首的董事会开始了筹建新球场的规划,而邓恩则是董事会中唯一的反对者,他的租借温伯里球场的想法,现在看来,是相当的短视。

董事会为建新球场克服了重重困难,而温格为新球场付出的心血和精力也不是一般球队教练所能做到的。在新球场的建设中(与建设训练基地一样),事无巨细,教授都会考虑到。比如设计新球场更衣室时,教授建议把更衣室的顶柜取消,他说因为顶柜毫无用处,设计人员不信,教授带他们到老的更衣室参观,打开顶柜,里面塞满了球员穿脏的臭鞋袜…

2005年,“温格的雄心和抱负,使这座花费了3.9亿的球场得以顺利建成”BBC

但从1999年筹建新球场开始,邓恩逐渐失去了他在俱乐部的影响力,而因为他的“精明”,又得罪了英国足球界的一些人,也丢掉了他在英足总的“饭碗”(见本人的另一篇邓蜜帖子《英国队教练的困惑(二)》)。

…………………………………..

2006年,当外资收购的潮流以不可阻挡之势冲击着英超时,不得志但“识时务”的邓恩再也按耐不住。他背着董事会其他成员,策划了一次未能成功的强行收购,因此被赶出了俱乐部。

在对这一事件的态度上,教授所处位置比较尴尬,一方面是一位将自己带到阿森纳的好友,一个曾对自己有过很大帮助的同事,一个球队管理上全力支持的副主席…但同时,又是在关键问题上站在了自己对立面的,造成俱乐部内部分裂的人…
教练当时唯一的表态是:我不反对外资收购,也并不反对外国人,但收购要“以正确的方式来进行”。
并一再表示,阿森纳要走自己的路。

温格在法国的挫折,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坚持原则的人,也是一个十分执着的人(得到“教授”这一称呼,是因为他与教授形象的神似,温格也有着许多教授们执着到固执的性格,近年来,甚至给人以固执到与整个世界对抗的感觉)。温格一直旗帜鲜明地反对足球中的“流感”,他对足球的理念和处事行为,都决定了他不会顺应金钱的潮流,会坚持走自己的路。这就是为什么在外资收购问题上,教授会与菲兹曼同心同力,而与邓恩背道而驰。

温格在2006-07年间,曾多次讲话表达了他对外资投入英超的一贯态度

“我想还应该是像我们以前做的那样,用我们常规的资源来建设俱乐部比较明智,因为我们知道,这才是俱乐部的未来和保证。

“目前我们有些拮据,因为我们要还新球场的贷款。

“但在三,四年的时间内,这个俱乐部在经济上将会非常坚实,只要用我们自己的钱,(在经济上)我们就可以位居顶级。

“这比让任何外面来的人投一大笔钱,要好得多。”

———————————————————————————–
2007年,邓恩的离开,让已经受到外资冲击的阿森纳俱乐部又遭创伤。
阿布们进入英超后,扰乱了球员转会市场,教练伯乐识马的优势逐渐不能继续发挥,而大部分球员都在向钱看,物美价廉也已经很难得到。
另外,攻势足球也开始被功利足球所制约…
虽然俱乐部经济上完成了三级跳,但球队的成绩却始终上不去。

雪上加霜的是,2005年,那一批争夺辉煌的球员已逐渐老去,特别是防线的老化,后防四老及西曼都已退出,坎贝尔,莱曼等也逐渐威风不再…温格开始了他组建新球队的规划,球队开始换血。温格对球队的改造是围绕中场核心进行的。在树立起法布里加斯的同时,买来了吉尔伯特,卖走了艾杜等,最后,卖走了维耶拉…当2006年亨利离开时,温格第二代球队的蜕变已基本完成。
但围绕着法布里加斯的中场,始终断断续续地存在着一些没有解决的问题。中场始终是引起球迷争吵的焦点,中场不力,也是球队成绩上不去,球队骨干陆续离开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而温格在防守教练上的不足,也开始逐渐显露。

邓恩的离开,在阿森纳外部(以乌斯马诺夫为核心)形成了一股反对阿森纳董事会的力量,通过媒体不断制造舆论,加剧了球迷与俱乐部的矛盾以及俱乐部内部的矛盾,影响了俱乐部的稳定。更糟糕的是,邓恩的离开,对阿森纳转会操作上,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温格失去了帮助转会的足球经理,看起来是相当地孤掌难鸣;而小邓恩利用他对阿森纳的了解,成了专职“挖阿森纳墙角”的超级经纪人。

在同样的大环境下,一个俱乐部转会的成功,首先需要董事会(老板)的支持,其次需要教练对球队组建的明智和识别球星的慧眼;第三,要看具体执行人的能力和效率
1996-2005,我们三点都具备,现在呢?
而且大环境也不同了,目前对阿森纳来说,这三个决定转会是否成功的因素,似乎没有一项令人满意?

2005年之后,在英超球队的竞争中,阿森纳已经失去了曾经的“天时地利人和”
俱乐部再也留不住那些最佳球员,球队的阵容一再减弱。

————————————————————————–

邓邓恩的离开为他自己在阿森纳大起大落的历史画上了一个句号。

1999年之后,邓恩在董事会和英足协的威望和权力都在逐渐减小,所以一向顺应潮流的他,在外资开始投入时,看到了东山再起的希望,2006年背着董事会首先找到最有可能全面收购阿森纳的美国体育大亨科伦克。不知道是因为不了解行情,还是有意隐瞒,没有将董事会其他人抵制强行收购的实际情形告知科伦克。而他的这一行为,在董事会其他人眼中,很明显是对其他大股东们的突然袭击,是企图背着董事会生米煮成熟饭?

当我们了解了一些科伦克的背景后,就可以知道,这种箭拔弩张,完全不是“沉默的斯坦“的行事方法,他不会希望一时间成为媒体喧喧嚷嚷的头号新闻人物,这一切让这位尽量避开媒体的大亨感到有些难堪。加之他所有投资都是长期性投资,他也不会插手他收购的所有俱乐部的日常事务,因此收购一个体育俱乐部,科伦克就需要俱乐部有一个稳定的能够运作的领导班子。当他知道董会中只有邓恩一人在搞收购时,即便能够成功,俱乐部之后的运作也是问题,更何况在此之前,科伦克已经与阿森纳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作为世界上首位体育大亨的科伦克,开始时,是绝对没有想到邓恩的计划会遭到董事会如此坚定的反对,所以当事情明了后,科伦克态度鲜明地表示:强行收购并不是他的意图。
估计此后,他对邓恩也有了不同的看法。

在科伦克声明了自己对收购阿森纳的态度之后,董事会开始与科伦克坐下来协商,最终,在菲兹曼的主持下,顺利完成了科伦克对阿森纳的收购。

而邓恩却转而投靠了俄国佬,最终将他所有的阿森纳股份卖给了乌胖。

是邓恩的看不清形势,以及”不正确的行事方法,造成了目前阿森纳出现两大股东对立的局势,自此后俱乐部两位大股东间的明争暗斗就一直没有消停过;
科伦克不会轻易地拱手让出他的阿森纳股份,而乌斯马诺夫也不会随便将自己的股权卖给科伦克,因此两位大股东之间的矛盾,还会继续存在很长一段时间,这点,应该是我们球迷感到最担忧的。俱乐部在方向上的不确定性,影响到的不仅是转会的不成功,实际上已经在俱乐部上下诸多层面中造成了不必要的矛盾和困惑《卫报》

回顾历史,关注现实,我一直有些纳闷,邓恩究竟是不是有点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在他早年经商史上,若不是一时糊涂,涉入与Sethia的那项“可疑的交易”,他也不会因此丢掉他阿森纳俱乐部老板的位置;

而在2006年,试想一下,如果邓恩没有迫不及待地导演了那次”强行收购“,而是继续“委曲求全”,作为副主席,继续帮助温格打理球队,那阿森纳球队的质量一定会比现在高不知几个数量级?(即使在阿森纳经济最困难的阶段,邓恩也曾帮助温格以不菲的价钱引进了雷耶斯,为“不败”上了一层保险,2006年还花了1600英镑买来了小老虎…)
如果那样的话,当阿森纳新球场投入使用,经济上完成飞跃时,我想邓恩一定能稳坐他副主席的位子,也能够更好地继续辅助教授?

再退一步设想,如果邓恩在强行收购不成之后,不立即转而投靠俄国佬,也就不会惹恼科伦克。他再坚持一段时间,像尼娜.斯密斯一样,把股份卖给科伦克,相信他也会像尼娜.斯密斯一样,得以重返阿森纳?以他的功绩和能力,他还会继续成为阿森纳的重要一员,在菲兹曼去世之后,他也一定会继续受到科伦克的重用?

但事实与我们的愿望相反,邓恩最后选择了卖掉所有股份给俄国佬这条不归之路。

Leave a Reply